-
“和諧教育”在香港的實踐初探
陳城禮博士 譚錦銘先生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校長 香港教師會副會長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校監 引言:和諧教育的背景和主要理念 對於香港一般教育工作者而言,“和諧教育”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不及對“愉快教育”那麼熟悉。 兩者比較,“和諧教育”比“愉快教育”多包含了辦學宗旨、育人目標和管理機制。 換言之,“和諧教育”是全面而非片面的,是完善的而非缺陷的,是協調的而非失衡的,是可調控而非放任的”。 和諧教育的創始者,有認為是德國的一位教育家,名叫第斯多惠(Diesterweg,1790-1866)。其實中國孔子一早已經強調“和為貴”和“有教無類”。孟子也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諧”這兩個中國字,最早出現於《管子》。意思是:有道則和,有德則合,有“道德”則“和合”;有“合和”則“和諧”,有“和諧”則“團結”,有“團結”則“成功”。 近期在中國開創及研究和諧教育達十五年並加以推廣者,是天津的一位學者王敏勤教授。和諧教育的精神有三個重點:1. 教育過程主要素之間的和諧;2.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和諧;3. 學生的潛能和品德得到和諧並充分的發展。 跟據廣雅中學的經驗,和諧教育有六個要點:1. 制定“務本求實”的辦學宗旨2. 確立“全面兼具特長”的育人目標3. 構建“系統而富特色”的課程體系4. 組織“優質而又高效”的教學活動5. 開展“強化結合分層”的科研活動6. 實施“合作包含競爭”的管理機制 和諧教育漸漸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今年四川省成都市四川教育學會主辦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也以此為主題,將和諧教育的精神以及科研成果引伸至海峽兩岸,令到有關的教育科研蓬勃開展,使更多學校實際得益,這一切都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在香港實踐和諧教育初探 筆者是香港教師會中學的領導人,覺得和諧教育的模式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可以在所服務的中學於香港率先實驗試行。以下是以和諧教育模式在該校實踐的方案初稿。 一.…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教育 高家裕(香港教師會會長、珠海學院文學院教授) 電話:(852)9070 5050 電郵: jiayugao@yahoo.com 論文摘要 我國以至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近年都銳意於社會及政治經濟的發展,以便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 在達成這一目標上,除了改進各種科技外,首要建立社會的共融性,建立和諧的社會,使大家群策群力。 另一方面,發展教育、提升教育亦至為重要,因為這是發展個人人格及技能、以及維持整體社會生命及文化向前發展的最重要途徑。當然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不二法門。 不過,就教育本身,不僅在教材內容、教育目標,須要彼此互相配合,以期能教育出以追求和諧社會、共同發展的學者。即以施教方式方面,施教者與受學者之間的和諧也是極為重要的。 和諧,不僅是人際關係的和諧,也是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因為非如此,不足以使人類維持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從來就重視和諧教育,本文主要在於把先秦以至後世在和諧教育中的概況略為敍述和討論。 目錄 壹、 前言 貳、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一、 和諧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二、 仁愛是儒家典型理想社會的最重要元素 1、“仁”是施政的方針,也是政治的最高目標…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二零零五年十月 四川省教育學會 四川省成都市 教育改革與和諧的教育 郭康健博士 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校董 電話:(852) 2616-7188 電郵:kwokhk@ln.edu.hk 撮要 在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下,很多社會也面臨全面的競爭。爲使在競爭下仍能找到生存空間及得以長遠發展,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也意識到不能忽視教育培訓工作,教育改革不約而同地在各地展開。由於教育改革觸及社會及個人的利益,規劃需要平衡發展及顧及實際需要,和諧的教育變得重要。由於教育改革涉及理念、能力和利益的重組,共識的達致並非必然。不同的群體或個人從理念、能力或利益出發,各說各話,誰是誰非一時難以弄清。本文作者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以香港教育改革作為例子,指出和諧的教育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卻知易行難,有關單位及個人如何互動影響産生不同的結果。但可惜一些參予者忽視和諧在推行教育上的正面意義,而導致衝突的情況無日無之。政策推行者若能考慮周全及提高管治水平,教育改革可望在和諧的環境下推行,從而達致雙嬴的局面。 關鍵詞:和諧的教育、教育改革、互動、理念、利益。 引言:新時代下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全球化已再不是新事物,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我們處於何崗位,我們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與其他國家或人士的關係。我們感受到歐美先進科技的威脅,亦感受到發展中國家提供源源不絕廉價勞工的進迫。在互相競爭下,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也意識到要把人力轉變為優勢的人才,因此便不能忽視教育的培訓工作。從世界很多地區的經驗看,高教育程度與國家的收入或個人的收入也呈正相關的關係。在1966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為:高收入國家62%,上中等收入國家22%,下中等收入國家9%,低收入國家8%。2000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分別爲:高收入國家99%,中等收入國家77.1%,低收入國家50.8%。浙江省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的調查顯示,2004年,浙江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就業者月均收入2,903元;大專學歷就業者人均月收入2,604元;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就業者人均月收入1,768元;初中文化程度就業者人均月收入1,415元;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業者人均月收入1,167元。文化程度越高的就業者,薪資水平越高,增長也較快(註一)。 既然要增大國家人才的競爭力,或個人欲力爭上游也脫不離從教育入手,教育改革不約而同地在各地展開。就以本文作者所身處的香港爲例,教育改革一浪接一浪。校本管理、法團校董會、學生爲本、資訊科技教育、語文政策、學制及學科改革等等一浪接一浪或多頭並舉的湧來。教育改革針對過去的流弊及當前的要求而出發,但所定的教育目標與當前的教育條件是否配合,改革者與執行者及學生間對教育的要求是否一致亦會產生是否和諧的結果。就從以上所述香港進行的教育改革為例,一連串的改革一時之間也使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疲於奔命,不和諧之聲不絕於耳。為了面對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亦為了配合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的需要,如何能在教育改革中實現和諧的教育實需深究。 本文先介定和諧的教育、其重要性,再進而談及其應有的內涵,並以香港教育改革的經驗為例,以說明和諧教育落實時遇到的重重問題。 和諧教育的介定及重要性 互動在和諧抑或衝突的氣氛下進行也各有利與弊,但和諧的氣氛對推行教育的好處較為明顯。所謂和諧(harmony),根據牛津英漢詞典的解釋是「感情、興趣、意見等相符、一致」(註二)。和諧涉及互信,彼此在互讓互諒的氣氛下互動可以產生愉快的合作成果。在合作的環境下,取長補短可達致雙嬴的局面。華人社會深信「和氣生財」及「家和萬事興」。透過和諧的教育,可以減少無謂的爭抝,互動多方可坐下來有商有量以減非理性動作,彼此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地發揮團隊精神。而「和諧的教育」狹義地介定是「任何可以在和諧的互動氣氛下推行的教育」。但若從教育的本質看,和諧不單只重視在關係上的結果,且亦涉及均衡與適應,即能否顧及學生發展規律的依循、社會發展的需要,及與社會的價值觀相配合。若朝此觀點,廣義的「和諧的教育」可被介定為「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育場中諸教育要素的關係,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發展的節律,進而使 “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教育」(註三)。和諧的教育之所以重要,因當中體現教育目標的恰當性、方法的有效性、對學生和教師作為人的瞭解,以及期望人與人互動產生何種關係。若然同心協力推行教育會事半功倍。相反,爭抝衝突便事倍功半。營造和諧的氣氛可以視為手段以推行教育政策或措施,但營造和諧的氣氛本身可以是要追求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