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教育”在香港的實踐初探

陳城禮博士 譚錦銘先生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校長  香港教師會副會長        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校監
引言:和諧教育的背景和主要理念 對於香港一般教育工作者而言,“和諧教育”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不及對“愉快教育”那麼熟悉。
兩者比較,“和諧教育”比“愉快教育”多包含了辦學宗旨、育人目標和管理機制。
換言之,“和諧教育”是全面而非片面的,是完善的而非缺陷的,是協調的而非失衡的,是可調控而非放任的”。
和諧教育的創始者,有認為是德國的一位教育家,名叫第斯多惠(Diesterweg,1790-1866)。其實中國孔子一早已經強調“和為貴”和“有教無類”。孟子也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諧”這兩個中國字,最早出現於《管子》。意思是:有道則和,有德則合,有“道德”則“和合”;有“合和”則“和諧”,有“和諧”則“團結”,有“團結”則“成功”。
近期在中國開創及研究和諧教育達十五年並加以推廣者,是天津的一位學者王敏勤教授。和諧教育的精神有三個重點:1. 教育過程主要素之間的和諧;2.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和諧;3. 學生的潛能和品德得到和諧並充分的發展。
跟據廣雅中學的經驗,和諧教育有六個要點:1. 制定“務本求實”的辦學宗旨2. 確立“全面兼具特長”的育人目標3. 構建“系統而富特色”的課程體系4. 組織“優質而又高效”的教學活動5. 開展“強化結合分層”的科研活動6. 實施“合作包含競爭”的管理機制 
和諧教育漸漸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今年四川省成都市四川教育學會主辦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也以此為主題,將和諧教育的精神以及科研成果引伸至海峽兩岸,令到有關的教育科研蓬勃開展,使更多學校實際得益,這一切都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在香港實踐和諧教育初探 筆者是香港教師會中學的領導人,覺得和諧教育的模式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可以在所服務的中學於香港率先實驗試行。以下是以和諧教育模式在該校實踐的方案初稿。
一. 制定“務本求實”的辦學宗旨本校有以下的辦學宗旨:1.  提供優質教育,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讓他們盡展所長,回饋社會。2.  教導學生敬師愛親,尊重別人,守紀律,明是非,成為社會良好公民。3.  中、英並重,培養兩文三語的人才。4.  教導學生熱愛生命,積極發奮。 以上的辦學宗旨都是務本求實的。 
二. 確立“全面兼具特長”的育人目標1. 敦品力學、智仁勇“敦品力學、智仁勇”乃本校校訓。“敦品”就是注重品德、修養,進而有良好的行為表現。“力學”就是勤學習,增廣知識。
“智仁勇”源出於〈論語﹒子罕〉篇。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本校以此為訓,就是秉承這個意思,立警策於今世,建全德之人材。
2. 均衡教育,發展潛能在多元智能的發展上,有三個理論是很值得去比較的。第一是由一位芝加哥大學教育家Benjamin Bloom所講的三大學習範疇的理論;第二是近期較為流行的“多元智能”概念,那是哈佛大學教育家Howard Gardner教授所創;第三就是我們中國傳統「德、智、體、群、美」的均衡教育概念。校方要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揮潛能,學習與人相處。 
3. 五育之上,還有“靈”“情”香港教育學院前副校長彭敬慈博士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無宗教背景的學校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上加上「靈育」。他認為靈育的精神,是讓學生能欣賞生命的美好及重視愛;使他們能經常反省以改進自己,又能發揮自己的生命獨特之處以貢獻世界。
此外,亦可培養學生的「情育」,使他們養成樂觀積極的習慣,能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能面對逆境,並能有同理心,對別人身同感受而肯關懷別人。能為別人著想,這就是和諧的人生。
4. 品學兼優,孝順父母學生除了有和諧的學校生活外,還要有和諧的家庭生活。所謂“百行孝為首”,和諧的家庭生活以父慈子孝的融洽關係開始。
5. 充實自己,服務他人豐盛的生命是和諧教育的目標。學校要強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長處,讓學生能認識及發揮自己的優點,從小樂意及主動為學校、家庭、社區及社會服務。
三. 構建“系統而富特色”的課程體系1. 課程實際,結合生活課程方面,各科除了根據香港教統局的課程綱要編排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各科知識外,還把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從而更有興趣學習。 
2. 提倡學術,鼓勵閱讀要培養學生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可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例如參加香港教育統籌局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邀請作者到校向學生介紹如何閱讀有益的課外書籍。
3. 學生為本,發揮生命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應以學生為本。老師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認識生命的意義,發揮個人長處,從而肯定自我,自強不息,積極改進自己。
4. 課程有趣,愉快校園學生對所學的科目產生了興趣,課堂的氣氛自然愉快,師生的關係就越發顯得和諧。各科老師備課充足,上課時信心增加,學生喜歡聆聽,參與學習和發問,教師心情也就倍感輕鬆,優默感也增加了。
四. 組織“優質而又高效”的教學活動1. 善用資源:高效能教學盡量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高教與學的成效。
2. 兩文三語:值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由於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所以英語的表達及書寫能力也不可少。
3. 課程有效,教學有方老師除了激勵學生外,亦可反思自己的教學法是否效。
4. 美化校園,學生歸屬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才會歡喜留在校園裏。將來他們畢業後也會記念學校,這是較長遠的投資。
五. 開展“強化結合分層”的科研活動1. 評估得法,警覺加強校方採用了統計分析法,用學生校內的成績去預測公開試成績,並盡早將預測結果告知學生,家長和有關老師,以加強警覺。 
2. 引入外力,爭取資源本校的辦學團體是香港教師會,已有逾70年的歷史。本會每年舉辦全港教師周年研討大會,眾校董亦多是校長,因此亦能為學校提供不少對外聯絡的機會。此外,多聯絡本區的教育官員、議員、教育學院講師、中小學校長等,開展人際網絡,為學校引入外力,爭取更多資源。
3. 出版通訊,促進溝通為了促進與家長的和諧關係,學校每月出版學校通訊,報導學校消息,也培養學生為小記者,進行訪問。鼓勵教師與專業人士合作,把研究成果登在教育期刊,例如在香港教師會的學術期刊”教育曙光”上發表。
六. 實施“合作包含競爭”的管理機制1. 專業隊伍,體察教師學校凝聚一支專業隊伍。同時配合教育改革,爭取高效能之教與學。
2.家校合作,體諒家長學校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促進學校發展。
3. 審時度世,校本精神「審時度世」是很重要的,即是說要為學校探探熱,攪清楚它的真正需要,從而定出可落實的方向,令老師有空間發揮,加強對學校的歸屬感。校長和學校的主任及老師會談,探索全校員工的「共同願景」。
4. 以身作則,樹立楷模校長當有高度的理想和要求,但不爭權奪利,其人生態度以服事別人的目的。因此,他會權力下放,給與副校長、主任和老師足夠的尊嚴和空間去做事。
5. 關顧和諧,互愛互諒要塑造一個和諧關顧的校園,全校員工要嚴守一則誡條,就是永遠不要在大庭廣眾向別人亂發脾氣。若有要勉勵某個同工或學生的,可個別溫言說服之。
6. 激勵士氣,員工愉快校長要多些留心老師的需要、心理狀態和士氣。正如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曾說:公司的員工,不單是雇員,他們也是人(They are not employees. They are people),有人的尊嚴,需要被接納、關顧、尊重和信任。
結論筆者深信,作為全香港第一間中學試行和諧教育這校本課程,學生的素質和學校的聲譽必定會在數年來得見美好的果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