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紀實

大學如何收生迄未清晰,中學心急如焚籲增透明度

港教師會辦「如何協助新高中學生報讀大專」研討會。

在香港與國內、以至與國際的關係不斷發生互動,知識與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香港的教育不得不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進。香港在高中與大學的銜接上,實行課程改革以及“三三四制”,是貼合世界潮流及讓學生有更多元化發展的機會。

以上是香港教師會會長高家裕教授在一個名為「如何協助新高中學生報讀大專及專上課程?」的學術研討會上主持開幕時所指出的。

大專、中學團體負責人濟濟一堂共同研討

出席研討並發表講話的,包括中學界別中的主要議會、校長會負責人,大學及專上界別的參與擬定收生準則的相關人士,及部份大專院校的教務長。

他們就全球教育趨勢,大專教育的普及化及多元化發展,今日香港學生升讀大專的多種途徑、以及香港大專院校收生的實際操作,發表意見及向與會者解釋。

中學界別團體負責人的講者及與會的各校校長,以至負責升學輔導的老師,大都針對收生程序的透明度和報名手續的簡化等方面加以提問。

香港教師會主辦,假中大東華書院舉行

香港教師會為本港主要的全面性教育團體之一,成立已有76年,一向對教育學術的提升、教師服務條件及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追求不遺餘力,故每年均舉辦全港教師田徑運動大會、周年教學研究大會、本地及國際教育研討,以至出版學報《教育曙光》等。

由於新高中學制學生將於2011/12完成新高中課程,並參加首屆中學文憑考試。面對新高中學制及新高中文憑考試,大學在收生要求方面亦有所調整。因此,香港教師會特於5月20日,假九龍衛理道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舉行了該「如何協助新高中學生報讀大學及專上課程?」的研討會。

 

黃景波博士、鄒秉恩校長聯合主持

大會由該會專上學校組主席黃景波博士和教育評議會主席鄒秉恩校長主持。出席主講的嘉賓包括中學界別的津中議會主席廖亞全校長、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阮邦耀校長、香港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譚日旭校長和教育局職員諮議委員會職方主席蔡崇基校長。

大學及專上界別的則有香港高等院校持續教育聯盟代表梁德榮院長、香港非牟利專上院校議會主席崔康常院長、香港浸會大學教務長唐劍時博士、以及香港教育學院教務長蘇國生博士。

所有出席研討會的校長、主任和老師,均可獲發聽講證書、中大東華書院送出的特色環保袋和教師會會長高家裕教授所送出的西藏布達拉宮、珠穆朗瑪峯和四川稻城亞丁國家公園仙乃日峯的風景照。

研討會講者和與會者坐滿了整個書院二十樓的空中禮堂,大家都感受著陽光、視野以及大堂的高雅簡約氣氛及其別緻的建築形式,但大家同時最為關心的卻是他們的學生,如何能夠以明確有效的辦法臻身於高等教育的門牆?

崔康常 : 應對全球一體化和知識型經濟,學生須具豐富通識

本身亦為恒生管理專業書院校長的崔康常博士發言時指出:全球一體化和知識型經濟是不可改變的趨勢,根據眾多的研究結論,一個城市要具競爭力,起碼要有50%的中學生能夠升讀大專院校。

他舉出實際的數字,臺灣目前為高中生預備的大專學額達102%,(因為有部份預留給外地的學生)。中國大陸的大學也大量擴容,其大專生數量比美國還多。

由於精英教育轉為普及教育,故全球均在進行課程改革。同時,由於學生在一生中會做很多工作,故須不停地進行學習;要有共通能力,如資訊科技、通識、創新和解難能力。

因此,全球所有國家都面對課程改革的問題。歐盟更提倡終生學習,每一個人在未來,都要繼續讀書。

崔院長坦言,在現實上,港大、中大和科大,會吸納了全體升大的同學中最精英的18%,其餘百份之二十多三十,則會進入其他次優選擇院校。但只要有上進心,升學的途徑是多著呢!

他特別強調,即使會考成績不是那麽理想,但可以經由多元化的進修途徑。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通識和自學能力。學校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同學具有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

2012年將同時有3萬A Level及約8萬新高中學生爭取大專學位

香港高等院校持續教育聯盟代表梁德榮院長指出:在過去只有35,000名A Level學生,大學學額則是14,500個,但在2012年卻有78,000個新高三畢業的學生和最後一批A Level學生。

持續教育聯盟現有十三個成員,為同學們提供優質而多元化的教育機會。其中八所為公帑支持的機構,其餘五所是其他的類型。

目前入學的要求是五科會考及格或1AL加上會考5科。在2012年中學文憑試後,他們建議二年制副學士及高級文憑入學要求是五科二級包括中英文,同時建議副學士可以連接大學的第三年。

聯招會主席:初步構思四科3322,詳情九月公佈

身兼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主席的香港教育學院教務長蘇國生博士指出,目前構思的收生標準是4科,包括中英文、數學及通識,成績是3322,個別院校會多一至兩科,詳情會在九月公佈。

他又透露:大學校長會在八月舉行會議;同時在招生時會重視申請者在中學時的學習經歷。

在新高中完全實施之後,各校的「尖子計劃」會被取消。「校長推薦」和「自我推薦」的計劃會實施;而在志願選擇方面,會由25個減為20個,並會容許在放榜後,增加五個選擇。

蘇國生博士又指出:由於據了解未來中學文憑試要在7月20日才放榜,但在操作上,各院校招生工作又會在此之前進行,故各校在未獲得文憑試放榜成績之前,會在面試中,參考同學們在校中的成績、活動和學習的經歷。

未來會是先報讀學院,一年後再選讀科系

浸會大學教務長唐劍時博士則指出:由於日後會考成績不是拉曲線,很大程度是要看當屆學生的表現,故很可能會有很多同學同分的情形。

對於選擇入校的準則,大學方面目前暫不能說,須要再進一步溝通。不過將來同學們申請入大學,將會不是報讀某一個系,而是先報讀某學院,一年後再決定讀某系。

因此,未來會是全新的遊戲規則,同學們的通識變得很重要;邏輯、思維的能力會被重視,而不是像過去的報讀某一科,只要該科的成績好便可以。

津中議會主席廖亞全要求儘快提供收生的透明度

不過,在各個中學的團體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關心未來同學們報讀大專的手續的透明度。

津中議會主席廖亞全校長就開宗明義地提出要求:要有清楚的資訊,簡明的報名手續和有效的資料傳訊。

他指出:在中學方面,目前還有很多未能了解,是否四個基本科的要求是3、3、2、2 ?

他們希望要有更大的透明度,在質和量方面的比重如何?如在“質”的方面,是如何去評定?面試方面的要求如何?同時,將來的報名表是否可以由各校共用,以避免重複填寫?收費方面會如何?報名表是否可以中英對照等等。這都要有清晰的資訊,好讓老師們能夠幫助到同學。

廖校長的意見,獲得不少中學界別的講者和與會校長、老師們的共鳴。

阮邦耀校長:有沒有大學,中學也要做好教學工作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阮邦耀校長則由另一角度提供意見予各教育同工參考。

他說: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學工作和德育,這是中學界別所應引以為互勉的。

阮校長指出,目前有很多仍然不清晰。其實歸結到底,就是我們要做好教學工作,即教好學生、讓其有好的成績。因為學生中,除了18%的成績最佳的可以獲得其心儀的大學學位外,其餘的學生也可以在多元化的學習中發展。

他更建議各校努力為同學們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努力為他們尋找清晰的資訊。

阮校長剴切地指出:“我們教育同學,並非為了入大學,而是要培養好的同學”。他指出:有大學我們固然應做得好,沒有大學也須做好。要做好教學工作,讓同學們可有多元化的學習。同時,要為同學們找清晰的資訊。故他要求有關方面快些告訴他們有關的資訊,讓他們能按同學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去幫助其找尋出合適的途徑。

譚日旭校長 :升學途徑多的是,總之眼光要放遠

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譚日旭校長認為,未來的中學生務須繼續升學。

在新高中之後,沒有了中五會考這關卡,因而中學要讓同學們有升學的意欲和動力。在過去,如在中學會考成績相差得太遠,便會沒有了機會。但實際上,在日後,只要完成了新高中階段,升學途徑是很多的。

譚校長認為:香港學生可謂得天獨厚,因為可以升學的途徑很多。除在香港將來可有六、七成同學升讀本地大專以上課程外,其他地區如海外、臺灣及國內,均有很多深造機會。因此,他勉勵同學們和協助同學的老師們要將眼光放遠,協助學生作不同的選擇的。他認為,在全球一體化、教育多元化之下,只要有升學意欲,是有很多選擇的機會的。

他舉出很多實際例子,一些在香港會考成績不夠標準的,可以在其他地方尋求升學機會。不少人就到臺灣升讀其心儀的科系,然後再到美國,甚至有取得博士學位的。也有人成績很好,但放棄在本地的入學學位,到國內他所盼望的院校就讀。

對於他的這個觀點,獲得不少講者認同。大家都認為會考成績差強人意也不會影響前途,因為只要努力及有強烈上進心,升學途徑是多著,前途一樣可以很光明!

蔡崇機校長:「只要識轉彎,前程也無限!」

教育局職員諮議委員會職方主席蔡崇基校長則以「中學預留學額收末代考生」為題,表達了多元化升學途徑的看法。

他認為:第一,只要轉一個彎,便能夠終於達到目的;第二,就是無論哪一個學生,其實都有他們的優勝的一方面,而每一間學校也都有一些表現不錯的學生。他以《文學之星》為例,香港學生在這項強敵如林的評選中,入選比例及成績,表現還實在不俗哩!

最後,崔康常校長寄語大家,“轉彎要轉得快,學習要學得快”。他認為大學四年中,第一、二年應以通識為主,三、四年才是專修。學生的表現,中、英、數、通識其實已佔了80%。

 辦教育不可迷信會考,通識應由初中做起

他又認為“整個香港教育是被考試所扭曲了的”。崔康常說:“辦教育不可迷信會考成績”。他舉出一名在香港會考成績不及格,但後來得到機會在臺灣讀醫科,並到美國深造,最後取得了博士學位的一名學生的成功經歷作為例子。

也有老師同意通識固然重要,但通識其實不應只在高中方面受到重視,她認為其實在初中階段也非常重要。但目前有關方面却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予初中。因此,她希望當局在這方面能有所加強。

更多